新华社郑州8月21日电(记者蒋声雄)“小茜啊,你好你好!”接通了电话,蔡克颖先生的脸上一下子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她是我们最早一批的‘栋梁’之一,现在在厦门继续从事儿童慈善事业。”坐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儿童福利院四楼的会议室里,刚刚放下手机的蔡克颖向记者介绍道,脸上慈爱的笑容一点也没有褪去。
作为洛阳颇有名气的慈善界人士,蔡克颖坦言每次接到这些他们帮助过的孩子的电话,他都特别开心。“我们感觉自己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
心系内地的爱心工程
今年55岁的蔡克颖来自香港。2003年,在朋友的建议下,作为创始人之一,他怀着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代表香港主流梦工场基金会来到了洛阳,帮助当地孤儿院建立了儿童寄养部门,并启动了“再生父母计划”。
“我们的基金会主要为了帮助弱势群体。有的孩子被遗弃,不等于他们就没有权利享受父母的爱。我对祖国的感情很深,我们都是想为内地这边的社会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蔡克颖告诉记者。
十多年来,蔡先生一直将自己的爱心与理念,寓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在洛阳,不同于普通的儿童寄养,对于每一个申请寄养的家庭,他都会让他的团队每天都前去家访,既为了解家庭情况,也为家庭答疑解惑。
“我们还规定每个家庭里不能超过两个孩子。”他表示。从一度一张床挤三个孩子,到不断有空间容纳新的孩子,在蔡克颖及其团队的多年带动下,洛阳市孤儿院的运转变得越发高效。
2007年,在夫人刘阿萌女士来到洛阳之后,蔡先生又萌生了“栋梁计划”的想法。身在厦门与他通电话的小茜便是该设想最初的受益者之一。
“我们在孤儿院注意到了一些十三四岁的孤儿,他们头都抬不起来,完全没有信心,”刘阿萌回忆道,“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未来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贫困县城里的现代化儿童之家
在帮助了一群这样的孤儿之后,带着同样的想法,蔡先生夫妇于2011年来到了彼时刚建成不久的洛宁县儿童福利院,继续践行他们的理念,并于2012年正式开展“再生父母·栋梁计划”。
“洛宁的情况很适合这种计划,因为这里的困境儿童大都有自己的家,只是还需要更多关爱。”蔡先生表示。
回忆起五年前的情景,蔡克颖十分感慨。“那个时候这里的四楼还是毛坯房,一切都要我们去重新设计、装修。”
尽管这要耗费更多精力,但蔡先生坦言,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得以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为洛宁的困境儿童打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园。
他们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从四楼电梯口一出来,记者便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穿上了鞋套,其外观宛若拖把头。“穿上这个既是保洁,也能顺便帮助我们打扫地板!”负责引导的小姑娘笑着说道。
像这样的小细节在这个一层楼的“儿童之家”里还有很多。在以绿色主导的图书馆里,两只兔子蹲在角落的窝里吃着饲料。“我们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尊重生命的意识。”刘阿萌女士表示。
此外,诸如卫生间里用纸箱和孩子画作拼装成的鞋套存放盒、会客厅里与奖杯一同放置的孩子们的小手工作品以及器乐室采光饱满的空间设计,种种细节与简约明朗的装潢彰显着主流梦工场团队的细心。
“这里分为教育和艺术两个部分,我们会根据每个孩子展现出来的天赋因材施教。”蔡先生站在卫生间门口告诉记者。那里也正是他为孩子们开设的“第一间教室”。
“我们觉得自己更像是在做一项育人的生命工程。”
十余载慈善积淀的弄潮之梦
如今,蔡克颖先生已经在河南度过了十三个年头,和这片土地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回忆起往昔,他坦言从香港来到中原后,各方面的适应都费了一些周折。
“我刚来的时候在餐馆里面都吃不到米饭,而且我也不能吃辣,”蔡克颖表示,“更何况我还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沟通很困难。”
“他当时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河南话‘中’。”一旁的刘阿萌补充道,两人也都乐开了花。
“这边的人对我们也很友好,比如饭桌上他们会照顾我的口味少点辣菜,”蔡克颖感慨道,“我们滴酒不沾,但照样和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洛宁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晓耀就直言,蔡先生夫妇做的都是很有意义的事。“他给我们在教育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还大大提高了我们员工的素质。”
这恰恰便是近期蔡克颖在福利院做的事情。趁着暑假大部分孩子回家,他便从香港和美国邀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儿童福利专家,来专门给员工授课。
上周,蔡克颖夫妇在福利院的三楼正式开始运营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争取用同样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帮助当地的残疾儿童重获新生。
展望自己将来的打算,已经举家迁居至洛阳的蔡克颖一方面会继续巩固和完善自己在洛阳市和洛宁县的工作,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继续践行主流梦工场基金会的初衷。
“我们主流梦工场基金会就是想帮弱势群体圆梦,并成为主流,”他表示,“但愿我们在这里的工作能在内地带动起一股潮流,造福更多人。”